你知道智能水利信息系统中的“水利”一词是从哪里来的?
近年来,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建设智能水利信息系统,但你知道“水利”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吗?[/K19/]谁更早使用了“水利”这个词?[/K19/]治水活动由来已久,往往以“水利”之名来概括。今天,我们来了解一下“智慧水利”这个词的来源。
智能水利信息系统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就有“水利”二字。公元前132年,战国时期一直饱受煎熬的黄河在张子(今河南濮阳市西南)决堤。23年后,汉武帝亲自到决口处视察,指挥将军以下的文武百官搬运工程物资进行封堵,其中就有当时身为阆中人的司马迁。这种特殊的经历直接促使他在《史记》中翻开了“河渠之书”的一章。我们现在常说的智能水利信息系统,就是把从大禹到汉武帝这段中华先民防治洪水、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梳理,用“水利”二字。
智能水利信息系统
早在司马迁之前,各种文献中就已有关于防洪、河(航)道整治和灌溉活动的文字记载。在防洪方面,春秋末期的《左传》记载齐国在抵御晋国进攻时,曾“凿通城门,把守之”,学者认为这里的“防”是汲水南岸的防洪坝。在河(航)道管理方面,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《尚书》记载了大禹在龚宇各地疏浚挖河的情况。在灌溉方面,《诗经·潇雅》中的百花有“塘北流浸水田”这句话,大概是指人工渠道。进入21世纪以来,我国加强了基于“智慧水利信息化”的数据整合与共享。建设全省统一的水利大数据中心和水利云计算平台,建立省级水利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资源库,采集结构化数据超过1163亿条,非结构化数据量65T,涵盖水利工程、灾害预防等36类涉水对象。
智能水利信息系统
汉武帝时期的防洪、治河、灌溉工程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早期的哨北、都江堰、郑国渠、灵渠等水利工程,消耗的人力物力自然也变得巨大。司马迁意识到水利可以给人民和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,为此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是必要的。另一方面,也要注意成本和收益的关系。在他看来,水的效益不仅指水作为资源的效益,还指治水活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效益。在水利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今天,智能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,这也是治水史的逻辑延续和发展。
免责声明:本网站内容来源网络,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标签:  活动,智慧,司马迁,汉武帝,水资源,水利,防洪,系统,工程,信息化,经验教程,智慧,司马迁,汉武帝,水利,濮阳市西南方